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职研究 >> 正文

职业教育必选课题: 如何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8-09 [来源]: [浏览次数]:

职业教育必选课题: 如何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曹敏 蒋倩       鸿媒教育      
      2024年08月08日 06:5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要着力激发科技创新创造活力,着眼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关键桥梁,其独特性在于其跨界融合的特性,在跨越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界限的同时,也跨越了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鸿沟。产教融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成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交汇融合的催化剂。



       

       

       



01

驱动应用技术创新与转化引擎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革新的关键驱动力,对于推动教育质量的飞跃性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探索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从技工学校与职业院校的蓬勃兴起,到《职业教育法》的正式颁布,产教结合模式在法律框架内获得了坚实支撑。政策的持续引导,鼓励了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广泛参与联合办学,促进产教融合深入发展,树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全新理念,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与产业链的紧密交织,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现状仍面临低技能均衡的挑战。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教育常被误解为教育的次等选项,被视为“兜底”角色,这种偏见导致职业院校面临招生困境、教学模式僵化、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及薪酬水平偏低的恶性循环,部分院校甚至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在产业层面,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低技能需求与低薪酬状况,难以激发职业教育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劳动力市场上形成了供需双方的低水平匹配,难以支撑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的战略需求。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市场上此类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要破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重塑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从低技能均衡向高技能均衡的跨越。


产教融合的优势在于它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依据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提升教育质量与人才适配度,为教育强国战略贡献力量。然而,当前产教融合过程中,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及学生四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差异显著,尤其是企业在目标追求上与教育、院校存在明显偏差,加之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导致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受限,产教融合往往停留于表面,难以深入实质。


作为产教融合的典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在该模式下,学生既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又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德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支撑了其制造业的强盛。


院校从办学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教育教学改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融合发展。通过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利,激发企业参与热情,确保产教融合取得实效,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            




02

塑造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

图片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世界格局。


在新时代的竞技场上,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产品输出跃升至科技实力的比拼。因此,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依托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力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同时,为了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培养一支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焦点已悄然转向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现代产业体系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智能化元素无处不在。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高度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即成为集技术与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势头强劲,多个省份成立了由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集团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与多家制造业领军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在此背景下,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高技能人才数量也突破6000万,但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相比,无论是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还是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03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策略与路径

图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与以往三次科技革命显著不同的是,此次变革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而是展现出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新材料、清洁能源及人工智能等多领域齐头并进、相互融合的壮阔景象。


新一轮科技革命之所以呈现出如此鲜明的跨领域、融合性特征,根源在于学科之间、教育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细分领域之间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发展。多元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步伐,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范式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它们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工具。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水平直接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如何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使之与快速发展的科技水平相匹配,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而言,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一套高效、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逐渐向职业教育倾斜,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量。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传授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产教融合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可以更加紧密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以技术研发合作模式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融合发展,便是产教融合的一个生动实践。在这种模式下,校企双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难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通过平台,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市场信息,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等措施,院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曹敏 蒋倩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