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一—新常态、新挑战、新思路、新举措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辽宁教育研究院 高鸿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部署,更加明确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这是教育部新世纪以来印发的第四个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也是第一个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统一部署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表明了在不同的时期,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不断加快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定决心。
一、适应新常态,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变化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动力从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换到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创新驱动上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习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由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担起来的历史重任。目前,我国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劳动者的技能、经验与知识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不能完全满足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经济社会新的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效应对经济社会需求的转变,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转型挑战的根本压力所在,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机遇。
应对挑战、抓住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以新思路、新举措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创新性思维推动职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二、确立新思路,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发展环境与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有过去遗留的老问题、也有发展中的新问题及新形势带来的新挑战,如培养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制度的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教学改革入手,抓住了这一环节就是抓住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与根本。为此,《意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确立了新时期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进一步强化了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要求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并重,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化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使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做事”,实现就业目标,更能学会“做人”,实现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新时期赋予职业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
二是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重点,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动和规范中高职衔接是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中高衔接的核心是专业课程的衔接,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学分积累与转换、学习成果互认等制度,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发展。
三是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工学结合为主要实施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单纯依靠职业院校一方单独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基于企业全程参与、产教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现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四是以国际合作、开放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入度的不断提高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经济发展需求为着眼点,以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国际化的专业建设为主要路径,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三、出台新举措,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下,本次出台的《意见》围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理念更新、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到制度保障等的重点问题与关键环节,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落脚点,力图以创新性思维系统地设计教学改革的新举措。
一是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为先”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和基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从课程建设入手,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职业技能培养中融合职业精神的培育,从而将德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二是重点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意见》从院校专业设置、区域专业布局及示范专业建设三个方面,重点强调了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从区域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需求,重点设置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优化专业布局,要紧密对接各类经济带、区域产业群建设,统筹规划,促进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各地、各职业院校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急需专业开展示范专业建设,以点带面,引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是以中高职专业与课程体系衔接为纽带,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水平。专业与课程建设是积极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的核心内容,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意见》提出要科学确定衔接培养专业,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实现从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到资源的全方位对接,从而形成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要根据行业产业特征、专业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积极开展中高职衔接的试点,在坚持中高职各自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
四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最大需求者,不仅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主体,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体。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使行业企业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计划、评估标准、实践教学、就业实习等多维度全程化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无疑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五是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的重点是标准建设与制度建设,这也是强化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着力点。本次《意见》中重点强调了教育要定期修订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要完善包括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在内一系列教学标准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各类教材的选用标准。同时,《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学术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以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为重点,把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途径,建立起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以信息化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要以教科研机构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教科研及服务体系的建设。
《意见》的实效性要靠实践去检验,希望本次《意见》出台得到扎扎实实的贯彻与落实。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全体职教人努力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二——以学生为中心 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湖南省教育厅职成处 汪忠明
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大量又紧迫的需求,党和国家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审时度势,于近日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学习领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设计,多方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学生个性化成才是中心
职业教育是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服务的社会事业,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不同个性和不同职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人才成长“立交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保障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习得一技之长,顺利进入社会稳定就业、成功创业,成就出彩人生。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进入职业院校求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传统应试教育相对低分录取的学生,但绝不是“二等公民”,职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生动的事例形象地告诉他们党和国家同样看重技术技能人才,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每位学生重树信心,关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要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千家万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职业规划,不同的人生梦想,职业教育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让志愿尽早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偏好习得一技之长,努力让志愿继续读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奋斗目标逐步实现读大专、本科甚至专业研究生的人生理想,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就读职业院校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三要文化技能并重并举。毋庸讳言,目前个别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制约,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不足,专业教师尤其是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技能教学是在黑板上教学生开机器;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开设或很少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在学校培训一年多就把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去了。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坚决予以摒弃,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教学全过程要一手抓文化素养教育,一手抓专业技能教育,并重并举。
二、专业特色发展是基石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为适应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新常态,职业院校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科学定位,合理调整设置专业,坚定不移的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
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目前,全国1.33万所职业院校开设有近千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产业领域的主要岗位和工种。但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不同,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也不一样,迫切需要地方加大统筹力度,协调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按照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部署,依据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要求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前瞻性地调整区域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要服务产业特色发展。教育部现行中、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制度下,除国家控制的少数专业外,职业院校拥有很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如何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需要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通过深入市场调研,找准专业定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群),打造品牌专业(群),逐步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向“提升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近十余年,全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会计、护理、文秘等专业招生、在校生人数一直位居各专业前列,虽然有社会需求量大的因素,但有些职业院校开办这些专业的原因主要是办学成本低、投入较少、老师好找。这种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难以形成特色,而且容易让人觉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培训。对此,我们一定要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特色专业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专业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加大投入,打造专业品牌,培养高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三、校企协同育人是主线
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还是澳大利亚的“产学合作”模式,或是加拿大的“社区教育”模式,无不强调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都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要求发挥行业指导和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教育部此次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把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作为主要内容。
一要抓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近几年,湖南、河南、宁波、深圳等省市先后出台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促进意见、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性条例,这对相应区域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今年初,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也提出将研究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此,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先行者的经验,立足所在地方、行业和学校实际,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明晰校企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责、权、利,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发挥行业、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要着力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动行业部门、行业协会探索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协调好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000多家职教集团的示范协调作用,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示范性职业院校牵头,通过集团内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的有效沟通与互利合作,发挥好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顶岗进修、应用项目攻关、特色专业共建、关键设备共享等多方位合作,推动校企共生共荣发展。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质量评价、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密切合作。
四、教师素质提升是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由教师实施,名师才能出高徒。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管理团队。职业院校长及其管理团队应具备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资历,了解经济社会大势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懂校情,知学情,能定期进修培训。
二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并通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措施激励在职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与此同时,要根据专业调整和产业发展态势,主动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和一线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育教学内容跟得上相应产品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营销策略等前沿变化。
三要鼓励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互联网+”新时代,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方法和手段日趋多样化,我们要大力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全时空互动,调动教师的教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管理规范是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现代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加之专业多样、学生多元,管理的难度很高。
一要注意规范引导。近几年来,教育部适时修订了中、高职专业目录,完善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制定、国家规划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要贯彻实施好这一系列标准,需要地方积极探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职业院校积极借鉴引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岗位规范和职业标准,在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技能达标的同时,鼓励地方和职业院校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二要加强常规管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学管理应该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职业院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一些院校长和教师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教学改革上。为此需要我们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文件,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三要开展诊断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更多的应该是用人单位的反馈评价,以及毕业学生及家长的口碑。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工作全过程适时进行诊断、技能抽查、综合素质测评,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并组织行业企业专家、教育管理专家、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绩效评价,实事求是改进教育教学。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三——加强教学研究 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向才毅
为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制订印发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学校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加强职业院校教学研究提出了明确意见。目前,职业院校教学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一、充分认识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研究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开展好教学研究工作非常必要。
(一)加强教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职业院校要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好相应的教学研究,要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制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对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做好课程的设置,还要根据学生就业岗位工作的需要,选择好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真正做到课程设置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对接,使学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需要,使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与职业院校教学有诸多联系,涉及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较多,更需要加强教学的研究。由于各学校的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等因素和职教教研服务体系的不配套,给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影响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立足行业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的需要,依托行业专家的指导,建立开展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机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相关调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研究能力不强、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 已成为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因素。因此,要通过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帮助教师研究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促进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化发展教师要求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理论水平, 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还要了解企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搭建起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非常必要。借助教学研究的平台,能够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之间、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共同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经验,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较大的空间,也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不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已证明,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把握好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重点
职业院校的生源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条件不完善,教学管理不够规范,给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才,需要我们把握好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
(一)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普通教育阶段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特有的学习特点,与普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了不同的差异,我们必须加强对中职、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目标有较大的不同,学生间的学习差异较大、学习动力总体不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较差、学习自信心缺乏等给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影响。为让每一位职业院校学生都能成才,把他们都培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相关特点,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研究,要通过我们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应于职业院校学生教与学的有效方法,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奠定好基础。
(二)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制定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非常重要,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重视对培养方案的研究。一是要组织开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通过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改进的教学问题。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设置的研究,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设置好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三是要结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及教育部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相关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构建好教学标准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规定的目标要求。
(三)重视教学常规管理的研究
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要以教育部相关教学文件为依据,研究制定好适应职业院校生源、学制和培养模式特点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要在教学行政管理、教学文件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业务管理、教学研究与信息管理等方面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特点。要通过教学常规的研究,明确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规范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开展,促进职业院校完善相关教学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四)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
要按照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学做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把教育部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要求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学习的主角,真正实现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施“项目式”及“理实一体化”等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法,真正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学习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习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五)重视对教材使用的研究
教材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在教育部规定的相关教材使用原则前提下,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材使用的研究。一是文化课教材使用的研究,要真正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既要考虑职业院校学生基本文化素质提高的需要,又要考虑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今后转岗、晋升和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需要,还要考虑职业院校专业多样性对文化课学习的需要,以及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文化知识种类、内容和水平的需要。二是专业课教材使用的研究,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学生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就业岗位的需要相一致。注意把握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及课程内容的联系,按照基础性、实用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进行教材内容的处理,突出专业知识以合理够用为度、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思想。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研究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使训练项目任务明确,训练结构序列梯度合适,训练过程与方法合理,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的岗位就业奠定起基础。
三、完善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保障措施
加强教学研究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工作,组织开展好教学研究非常必要,为做好这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一)加快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的建设
从全国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数据看,各省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比较薄弱,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事业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加快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应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健全省、市两级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配备好专兼职教学研究人员,组织开展好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强化教科研对教学改革的指导与服务功能,帮助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培养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快对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专兼职教学研究队伍。要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能力标准,按照能力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从事教学研究人员的能力,以满足职业教育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建立完善教学研究工作的制度
要完善职业教育开展教学研究的制度,结合职业教育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教学研究的工作制度,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帮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还要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开展教学研究的制度,组织好区域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工作开展的活动,加强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水平,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奖制度,激励大家做好职业院校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成果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赵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 经贵宝
加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所决定的。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要着力点,将产教融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重点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产教融合为灵魂和主线,力图突破当前仍存在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的难点和瓶颈,总结提炼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先期改革创新成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相融合。集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制度之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或职教联盟,有条件可以探索建立紧密性的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赋予法人地位;创新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的治理结构,秘书处可以设在牵头单位,集团理事长或联盟主席实行轮值主席制,大家轮流坐庄,发挥各骨干成员积极性;利用互联网+,共同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课件和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实行共建共享;拓展职教集团(联盟)的功能,服务育人与服务企业并重,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推进现代学徒制,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实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双重身份、双元实施、工学交替、岗位育人”。要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多种实现形式。有一批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很高。比如进入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海澜集团领导层将学徒制基地建设作为员工培训中心的首要项目进行投入,学徒制基地包含教学区、培训区、配套区三大部分,可同时接受3000名大学生学习实训,目前已与2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联合招生培养,探索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
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同步更新。实训基地建设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十五”以来,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建设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以上高水平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也建设了大批的校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有了根本改善。但是,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加速变革的时代,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智能制造、工业4.0、互联网+已经广泛运用,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生产技术进步的步伐,设备买回来就落后了,怎么办,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江苏计划建设500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职业院校要吸引企业将最新的技术设备带到学校用于教学,只有企业给予学校相当规模的最新的技术设备,政府才给予立项资助,保证教学设备与生产性设备在技术上保持同步;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技术设备,共同用于生产和教学,比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威孚等企业共同开发智能工厂的技术和标准,已经申请了多项专利,真正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同步发展。
校企共建技术开发服务平台,确保教学内容与技术更新同步。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服务,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例如中兴通讯与职业院校合作,在全国共建了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兴通讯将生产性设备给学校,仅给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设备值就达1.5亿元,企业技术人员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组建混编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为中下游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共同为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教学培训。有的职业院校与行业的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合作,共建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共同开发技术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引领行业发展。据调研,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10个以上校企共建的省部级及以上的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有一些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了产业园、创业园,比如江苏的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搭建了综合性平台。
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调动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水区就是形成有效的利益机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是重要的实现形式。民办职业院校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相对容易。公办职业院校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还有很多障碍。目前比较多的是在二级学院或二级机构进行探索,比如有的职业院校组建了股份制的大学科技园,有的职业院校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培训中心,有的职业院校组建了混合所有制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有的高职院校组建了股份制的二级学院等。对此,我们应该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这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搭建信息化平台,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结合是普遍趋势。通过互联网,将生产过程实时传输到课堂,学生在课堂就能了解真实的生产过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在生产现场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为在课堂的学生远程授课,职业院校也可以把生产过程记录下来,对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剖析;职业院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或共同利用平台进行研讨和技术交流。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教学质量提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赵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五——“六个转变”打造升级版的现代职业教育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刘洪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南,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为要求,以我国职教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旨归,以改革的精神办职教,推动职业教育在发展策略、实施方式、培养目标、育人体系、育人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转变,为打造升级版的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路径设计,提出了明确目标。
一、发展策略:从规模速度发展往内涵质量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不仅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而且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弊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以及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意见》及时转变发展策略,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历史节点,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重要转变。同时,这一发展策略也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招生情况的变化趋势,作为重要的办学风标,各类职业院校势必以更大的投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强”胜于“做大”,以质量论英雄,不是单纯以规模论英雄。
二、实施方式:从碎片化改革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转变
职教领域在过往的改革创新中,如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职业精神养成、国家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改革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有时脚痛医脚、以偏概全的情况亦有所发生,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性的推进举措都显不够。《意见》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教学标准体系、国际合作、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关联性系统化设计,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给出了整体性的实施方案和推进路径。
三、培养目标:从专注职业技能往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转变
职业教育以富有应用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和就业创业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关调查显示,思想道德、职业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综合能力等要素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越来越突显出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把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高度融合,从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往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了新的明确定位,更好地适应了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必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四、育人体系:从衔接不够紧密往系统化培养转变
《意见》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观”和人才成长的“发展观”,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特别提出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周期长的专业,要对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统筹安排,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意见》对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资源配置、教材、难易程度等也都做了具体要求。《意见》还强调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学历教育互通互转,对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做了统筹考虑、系统安排。
五、育人模式:从一般对接往产教深度融合转变
《意见》紧密契合“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科学合理地设置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要的专业,加强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相关的专业建设,从专业建设方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意见》强调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路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意见》对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等作出明确要求。《意见》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专业优化、内容更新、操作路径、运行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层面立体化地推进育人模式变革,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六、教学管理:从常规管理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转变
《意见》强调国家层面要定期修订和发布中、高职专业目录,组织制订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省级层面要依据国家标准,借鉴国际先进的专业与课程标准,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院校层面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借鉴、引入企业岗位规范,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意见》还对完善管理机制、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信息化技术、实训设备、研发服务体系建设等,做了规范化要求,从标准、制度、机制的层面推动从常规性的教学管理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转变,以从制度层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作为职业院校,一要把握《意见》的新精神新要求,认清《意见》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二要依据《意见》部署,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设计、贴近市场,重心下移、落实抓手;三要深化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激活人力资源和改革动力;四要着力建设先进的职教文化,提升职教情怀和师德情操,打造职教软实力,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
(责任编辑:赵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六——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全”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李洪渠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等职业院校服务对象的殷切期待。《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印发,拉开了又一轮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大幕,必将掀起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热潮。
《意见》全文从总体要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对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步学习领会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国家顶层设计中对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深入”而又“全面”的考量。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职业院校可以围绕五个“全”来深入实施。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员”参与。这里的“全员”既包括职业院校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组成的“教员”,还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要员”(政府机构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人员以及与职业院校合作的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他们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负有责任。职业院校里的教职员工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以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影响和熏陶,都应该努力协作,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不同群体的育人作用,统筹做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工作。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有关人员要更多地发挥统筹、指导作用,为职业院校优化外部环境、调配聚集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实现政校企协同育人。
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程”渗透。职业院校应全面理解并贯彻落实“服务发展”的宗旨,主动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不同学习阶段的基本规律、成才需求和受教育特点,科学地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认真系统地规划和精心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使对学生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有的教育教学项目和措施做到系统设计、善始善终,重视过程,讲求质量和效果。
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面”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必须要强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专业课堂教育,还是隐形课程的熏陶,都不能满足于学生在特定职业或工种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根据未来社会的需要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参照社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景”熏陶。职业院校里的一景一幕,如校园里的门、路、亭、台、楼、坪、园、实习实训场所均要精心设计,能彰显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学生身处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更容易受到职业精神熏陶。通过校园文化“全景”熏陶能够帮助学生更愉快地学习、更主动地养成职业素养、更顺利地融入职场,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全体”受益。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而非少数精英的教育。职业院校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将教育元素和影响覆盖到全体学生,避免教育资源仅在一部分学生中流转的尴尬局面。强调“全体”还要着力强化学生在接受教育、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教育的目的和中心始终定位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整体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教育和参与中获益。
总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需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观,发挥好各类教育资源的协调育人作用,创新搭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面”影响、“全景”熏陶、“全体”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圆梦出彩人生助力、护航。
(责任编辑:赵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七——吹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号角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祝木伟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2015年8月,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以质量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有力回应,对于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意见》指出,“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逐步转型升级,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之后,在推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过程中,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职业教育必须调整过去实施的规模发展的思路,从重数量增长到重质量建设,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谋求新发展。
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创新职业教育质量观
《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质量观的改变,将指导职业教育领域实现学生从最基本的就业需求得到满足到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转变,将指导职业教育真正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和全新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促进职业教育逐步成为受社会尊重的教育形式。
三、重视学生多层次、多样化选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意见》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提出要形成“中高职优势互补、衔接贯通的培养体系”,“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这标志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和可选择,同时也为职业教育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通过“立交桥”,打通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学业晋升路线,为职业院校学生实现更高层次教育提供了可能,也有助于实现袁贵仁部长提到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教育梦。
以《意见》为指导,职业教育将不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只要学生愿意努力、积极上进,也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通过这种改变,将大大提高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四、重视教学改革,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与支持体系
《意见》突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生成与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和主要措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生成体系和质量支持体系,只有以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托,细致严谨逐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意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进一步梳理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五个基本原则,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完善人才质量层次,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以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完善教学保障机制打造职业教育质量的支持体系。
作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配套文件,《意见》更加具体、明确和有操作性,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要战略部署的本质要求,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上来,既是指导又是任务,更是支持和保障。
当前,与智能制造时代经济社会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境和问题,阻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需要不仅从职业教育内部,而且从职业教育的外部深化改革。教育部《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质量观,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享受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调整职业教育的外部制度,有利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贯彻落实好《意见》,职业教育必将迎来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辈出的春天。
(责任编辑:赵强)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专家系列解读之八——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出自:教育部发布时间:2015年08月20日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 郑丽梅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已不仅是“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指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近日,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制订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专门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将加强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无论从院校数量、在校生规模、年毕业生数量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国家整体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他们更希望职业院校输送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遵守纪律、注重安全、讲求合作、务真求实等职业精神,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立业之本和保持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越来越注重以文化、素质作为企业的软实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和国际竞争,21世纪的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为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发达国家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重视加强文化素质建设,以提升竞争软实力,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之具备社会和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和道德基础,以及自我提升的发展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将加强职教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二、将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硬件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软技能的培养效果还不十分明显,一些毕业生出现就业取向功利化、诚信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工作拣轻怕重、反复跳槽等现象,既影响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准职业人的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一样,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职校学生如果仅仅具备“做事”的能力,满足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将很难出色地、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岗位工作,同时也将会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那么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所具备的非智力因素,即思想认识、责任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观念等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愈强,能力发挥程度也就愈高。反之,如果职业精神低下,即使有再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获得希望得到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具有错误的思想认识,不负责任甚至严重失职,还可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一种责任,为学生毕业、实现就业及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职业精神培养需要注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应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予以深化和有效实现。职业院校应通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积极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精神全面均衡的课程培养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深人企业现场实习,除了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和岗位锻炼,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将书本上的职业精神变成可感知、可触摸的东西,深入体会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团队合作精神、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激励创新意识、民主平等意识等企业思想文化的精髓,逐步增强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把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行动。
目前,职业院校都在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希望广大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和方式方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按照未来职业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职业院校应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着眼于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可靠的动力,提升学生对职业认可的信心,从而为树立职业理想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赵强)